正面管教4 情感关系2019-06-07 09:57浏览数:40次
2017年12月28日 晚上好!每周四晚8点整,我们一同相约正面管教课堂。我是讲师计霞,感谢大家的陪伴。 有一些朋友问正面管教的相关书籍以及工具卡的使用问题,今天给大家做一个解答。关于正面管教的书籍,市面上的版本有很多,特别是在近几年,因为对正面管教理念的认可,国内也出现了许多针对性版本。 除了简•尼尔森(Jane Nelsen)博士,在80年代初,出版的《正面管教》一书,为了帮助家长更好的掌握并使用各种正面管教方法,她又与琳•洛特(Lynn Lott)共同开发出体验式父母课堂、建立独特的引导式培训体系。“正面管教”作为一个成熟的体系,有一系列书籍,英文原版书籍包括翻译版本的数量都很多。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相关的版本,给大家做一个推荐方便大家选择。
首先要讲的就这一本了 《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的基础书籍,适用于任何年龄段孩子的父母,体现了整个正面管教体系的基础和大纲。
第二本《正面管教A-Z》 ——如果上一本《正面管教》中一些篇章会让人觉得生涩,那么这一本绝对是最能配合的实用手册。 整本书分主题分工具的简明论述,加之实例分析,让理论瞬间变得生动落地。 本书的英文版还贴心的分成了通用版本和教师专用版本,目前的翻译版本是通用版本。
第三本《十几岁孩子的正面管教》 ——针对于青春期孩子的专用读本。
第四本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 ——针对于教师的专用读本。无论你教授的是哪一门课程,也无论你在学校中所任何职,这本书都会是你的福音。
第五本 《生命最重要的前三年》 ——特别推荐给准妈妈/爸爸和新妈妈/爸爸阅读。 在孩子生命的最初的3年,我们不要错过、不要遗憾。 这个版本今年要重新翻译后印刷,新的版本是《0-3岁孩子的正面管教》。
第6本 《3-6岁孩子的正面管教》 ——针对学龄前儿童的专用读本。这本书之前的译本是《管教有方》,目前这本已经没有再版,新的版本是《3-6岁孩子的正面管教》。 在美国的原版中,基本每一个年龄层次都有其专门的读本,划分非常之细致实用。 另外还有一些针对特殊群体的原版书,大家可以了解下,以下包括:
《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正面管教》 ——包括有读写障碍、自闭症、残疾等等情况的孩子。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天使,他们都应该去过有意义的人生。但是这样的特殊儿童往往会对父母和老师带来更大的挑战,针对这一类孩子这本书将非常的适用。
《单亲家庭的正面管教》 ——无论是父母离异或其他原因的去世/离开造成的单亲家庭,这样的家庭里家长更需要特别的智慧,也需要有针对性的学习。 《职场父母的正面管教》 ——因为工作外出不能陪在孩子身边的父母适用此书。 《特殊父母的正面管教》 ——当父母自己有网瘾、酗酒、烟瘾甚至毒瘾的时候,如何用正面管教帮助他们重获养育孩子的能力。包括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讨论上瘾问题的方法,书中也有提及。
另外还有一些
1-9 《孩子:挑战》 ——儿童心理学教育家德雷克斯的经典之作,由正面管教导师甄颖翻译校对。 这本书也是整个《正面管教》心理学基础,简短扼要的理论阐述,配合实例,可读性非常强。强烈建议与《正面管教》配合而看。
1-10 《行之有效的正面管教工具》 ——国内第一本专门针对正面管教的专业书籍,导师甄颖出品,集合精选了三年里正面管教讲师和妈妈评价“受益最多、效果最显著的”11个正面管教工具。 配合的所有案例都是真实发生在家庭中的管教故事,非常之接地气,甄颖导师的点评诚恳有力、直指人心。 国内目前有两本引进翻译的[正面管教绘本],均是由导师张宏武翻译校对的,分别是《杰瑞的冷静太空》和《你把水桶加满了吗?》——和第一本讲述一样内容的还有一本原版书是《正面管教之积极暂停》。 《杰瑞的冷静太空》内容简洁清晰,主题明确。 《你把水桶加满了吗?》温馨有力,几乎适合所有年龄段孩子阅读与亲子阅读。
《正面管教工具卡》 ——超级实用的52张工具卡,适用于配合知识点的回顾、日常温习、随身携带、无措时抽起一张等等。 原版中还有一套《亲密夫妻关系卡》也是超赞,只是目前刚刚有了引进中文版,感兴趣的亲可以亚马逊查看。 关于这个正面管家工具卡的使用,其实卡片是帮助家长在实施正面管教的过程中的一个提醒工具。卡片把正面管教的许多理论性的东西,简化总结,放在了卡片中,方便大家的使用。如果你学习了正面管教课程会发现,卡片里的很多内容都是精简的理论实用技巧。 好了以上就是对大家的一个解答。我们继续今天的课程。
通过“和善而坚定,既不骄纵,也不惩罚”的教养方法,培养出独立、自尊、自信的孩子。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培养孩子的各项生活能力。并且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或纠正孩子行为前,先与孩子建立情感关系。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先感受孩子。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要讲到的,我们不要去关注事情发生了什么,而是要去看到孩子现在情感是什么? 比如说:当一个孩子回来哭着向你说:“妈妈,我今天和同学吵架了!”他不是想让你教他该怎样去解决我和同学之间的纠纷,而是他想让你知道:妈妈,我今天不开心!那我们可以说的是:“宝贝,我注意到你好像很难过?”那他接着可能就会跟你讲了“是呀,我很难过。”“那你可以描绘一下,你难过是怎样的感觉呢?”让他把这个情绪很舒坦地把它释放出来。也许当你们说完这一切地时候,你的宝贝也并不需要你帮他解决问题呀?其实他就想知道:妈妈你懂我吗?是吧 再来呢,第四我们要明白地是:错误是学习的最佳时机,要有接纳不完美地勇气,所以我们不是要把小孩教育成完美无缺的,让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乖宝宝,我们要教养出来的孩子是真正的孩子,是真正的人。所以允许孩子和自己犯错,并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我们谁都没错,我们谁都会犯错,我们谁都需要成长,我们毕竟都是人。
所以,在我们实行任何教养孩子的方式地时候,我们都要保有这样的五个标准: 第一个标准,你做到了“和善而坚定”了吗?你尊重和鼓励他了吗? 第二个标准,你帮助孩子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了么? 第三个标准,你是否关注对孩子的长远积极影响、而非仅仅是短期效果呢?或者我给他一顿暴打,他今天晚上把作业做完了,那么以后呢?那长远影响到他了么? 第四,是否能够教予孩子重要的社交和生活技能。比如说今天,你同意了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就是为了让他完成作业。你同意了他的不合理要求,即使他咳嗽了,我都让他吃冰激凌。那么这样是否有利于孩子以后他的社交和生活技能的提高,或者处理问题能力的发生呢? 所以,不管你使用了那种管教方式,如果这四条标准你都不符合,那么说明你的教养模式你的管教方式都是有问题的。
接下来,我们做个案例分享: 这也是我们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种情况。当你的孩子对你说:“妈妈我要这个玩具,妈妈拜托拜托,给我买啊。”然后就在那里各种祈求或者撒泼胡闹。传统妈妈一般会说:“不行,你之前有很多玩具了,不能再买了。”但是当我们来设想一下,当你说完“不行,你昨天才买的玩具。今天不能再买。”之后,我们不管孩子哭不哭闹不闹,反正我要告诉你我的立场就是这样,你要怎样随便你,大不了就是把他拖着回家。那么我们看看在这几项标准里,是否达到了有效管教模式?
当你对他说不行,我们来拷问自己,是否做到了和善和坚定,是否达到了尊重与鼓励?各位妈妈们,你们可以尝试了打一下勾。是否帮助到孩子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是否关注对孩子的长远积极影响,而非仅仅是短期效果?是否能够教予孩子重要的社交和生活技能?是否能帮助孩子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你觉得此刻当你拒绝孩子的时候,孩子的感受是什么?对,孩子的感受是失望不开心,感觉到不被允许。当孩子有这些感受的时候他就会怎样? 1、我妈妈是坏人 2、不和妈妈要,我去找爸爸或者其他人要。 3、记恨 4、以后不再要玩具 5、一定要坚持赖到底,赖到买玩具为止 。。。。。。
那么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呢?
“嗯,我看得出来你很喜欢这个玩具,妈妈也觉得这个玩具很不错。但是今天是不是玩具日呢?”因为我们在正面管教里面,给孩子设立了一个日常管理,或者是一个相应的约定,所以我们就会用到这些让孩子去看到,这里面由我和妈妈之间的约定。 大家可以看到,同样是拒绝,这两种方式有没有区别? 妈妈和善坚定了吗?帮助孩子找到价值感了么?是否关注对孩子的长远积极影响?是否能够教予孩子重要的社交和生活技能? 所以在正面管教的语言里面,是有很多的工具帮助我们去互为协调的。
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以积极和鼓励性的回应,帮助孩子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是运用正面管教必不可少的态度之一。 当孩子能够从积极的方面获得价值感和归属感,你将会惊讶地发现,不需要任何地训斥、责骂、惩罚,“不良行为”也是会消失的。 当然有些孩子和妈妈在定制契约以后,也会有做不到的情况出现,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再根据情况重新制定合适的契约。 这样的话,让孩子感觉到,一切都是可以让我们做的更好,做的更优质,而不是你做不到就给你一耳光,你做不到我们就要硬性地去蹲小黑屋。 所以大家会发现,正面管教都是让孩子舒适自愿的去接受“惩罚”,这个惩罚是打引号的惩罚。可以在家里设置一个舒适区,实际上也是“惩罚区”让孩子在里面呆一会,不过,这个舒适区的目的不是惩罚,孩子可以在里面安静思考,也可以阅读、听音乐甚至玩平板。然后,再协商,我们要怎样去实行,怎样帮助孩子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怎样的去磨合。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慢慢带着被认同感和积极感来解决问题。
所以我们将错误转化为学习的机会,通常都是先建立情感连接之后再去做工作。孩子感觉好了,才会做得很好。所以有效管教的五个标准:
帮助家长理解不同管教方式之间的区别。明白什么能够给孩子带来长期的积极效果。帮助消除对孩子不尊重、没有长期效果的“错误管教方法”。我们鼓励家长首先要多认识孩子所在的发展阶段,因为当我们对孩子的行为和发展阶段了解得越多,我们才能越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继而运用更加有效地养育方式,而不被失望、愤怒等情绪所蒙蔽。 也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我们要了解孩子的行为发展规律,而不是动不动就去打倒他们的发展规律。你说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他想过多的去表达他的思想,而家长通常会用自己的思维去想,他这样太爱表达了,是不是不合适?他不听大人说话是不是就是不听话,而其实是我们忽略了孩子的自主性。忽略了他其实已经是一个半大不小的人。所以其实我们现在中国社会,都以为我们的孩子在七年级才是青春期,实际上,三年级开始我们就已经在和青春期打架了。当我们能够和善而坚定地对自己说:允许有犯错误的机会,允许成长的开始,接受挑战这必然是父母都要去面对的问题,所以迎接他面对他,允许他,一切其实就没有那么害怕了。
好了,今天的课后作业就是:在群内分享一个亲子之间的故事,说一说你是如何解决的。看一看你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 今晚的课程就这样愉快的结束了,大家晚安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