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0)  
亲,您的购物车空空的哟~
去购物车结算

父母格局之自制3

2019-06-10 21:06浏览数:10 

69   2019年5月2   自制:时间是公平的,你把它花在哪儿,收获就在哪儿3

     大家好!每周四晚相约水都家长大讲堂,我是讲师计霞。今天是2019年5月2日,是我们网络微课的第69次课程,今天我们还是讲关于自制。

生活和学习的节奏越来越快,但是拖延的人却越来越多了,不管做什事情都要拖延,不到最后期限绝不动手。很多父母发现,这种拖延的坏习惯已经在孩子中间逐渐蔓延。

王小瑞的口头禅是“过一会儿再说吧”,不管做什么事情总一个劲儿往后拖延,拖到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才行动。妈妈晚上把饭做好了,叫他过来吃饭,他却眼里不离电视,随口说“过一会儿,我看完这一点再去吃饭。”与朋友约好了一起出去玩,时间都快到了,他还没有出门。妈妈催促他,反而理直气壮地反驳“过一会儿我再出发也不晚,反正我们家比他们家距离近得多”,结果每次都让朋友等好久。做作业更是如此,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玩。妈妈要求他先写完作业,他总是说“过一会儿再写”,不是坐在沙发上吃东西,就是拿着IPad玩游戏。而到了周末,则非得拖到周日的晚上才写。


小瑞听到妈妈说带自己出去玩,非常兴奋地说:“太好了,我听说那里非常好玩,我一定要玩个痛快!老师只留了一篇感想,我一会儿就能写完,等吃完饭再说吧!”妈妈心想,孩子参加活动累了,就任由他去了。等吃完饭之后,小瑞又看起了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妈妈催促他写作业的时候,他就说着“等一会儿”。结果整个晚上他都在电视机前度过了,连本子都没有拿出来。


第二天,大家一起到度假村游玩,小瑞玩得兴奋,自然也就把作业抛之脑后了。晚上,妈妈又提醒小瑞写作业,谁知他却不耐烦地说:“妈妈,你真是太扫兴了!出来玩也不让我玩得尽兴,现在这个时候,你们都在享受假期,我哪还有心思写作业啊!”妈妈听了孩子的话,也就作罢了。


周日,等回到家后都已经下午3点多了,玩了一天的孩子又说身体累了,休息会儿再写。结果等到他终于静下心写作业的时候,已经是晚上8点半了,至于这篇感想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试想,这样匆忙时间写出来的东西怎么能好呢?况且,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天,活动的细节已经逐渐被遗忘,又怎能写下深刻的感想?


对于孩子喜欢拖延的毛病,父母着急得不行。妈妈总是和朋友们抱怨:“我和他爸爸都是干脆利落的人,这个孩子怎么就这么懒散,习惯拖廷呢?”

其实,像王小瑞这样喜欢拖延的孩子并不在少数,他们总认为时间有的是,不管做什么事情,总是喜欢说“过一会儿,我再做吧”“明天再做也不晚”。他们总是把事情往后推,并且还千方百计地给自己找理由。本来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非得拖到最后一刻才做,结果效果只能是乱七八糟。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凡是那些习惯拖延的孩子,他们的学习成绩肯定不太优秀,而那些成绩优异的孩子从来都不会说“过一会儿,我再做吧”“明天我再做作业吧”。


对于孩子来说,拖延的坏处是显而易见的。它会让孩子的生活变得一团槽,任何事情都没有办法按时完成;它会让孩子的学习效率低下,成绩变得一塌糊涂。更重要的是,孩子一旦养成了凡事拖延的坏习惯,就会被磨掉热情和斗志,变得懒惰、消极,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即便是长大成人之后,他无法摆脱拖延的毛病,从而陷入平庸消极的人生。


作为父母,我们肯定不想让拖延这个坏习惯毀掉孩子的一生,就帮助孩子彻底改掉它吧。父母应该仔细观察自己孩子的一些日常行为,找到孩子习惯拖延的原因。如果孩子拖延是因为缺乏时间观念,那么父母应该让孩子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教会孩子管理和利用自己的时间,并且珍惜每天的每一分钟。如果孩子喜欢拖延是因为性格比较懶散,那么父母就应该多鼓励孩子,让其养成勤劳刻苦的好习惯。当他们变得勤劳之后,自然就不会拖着事情不干了。而在学习这个问题上,有些孩子喜欢拖延,不积极主动地做作业,可能是以前在功课上遇到了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便以“过会儿再做”为借口。时间长了,便养成了一拖再拖的毛病。这时候,父母就应该详细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帮助孩子解决难题和找到学习的技巧。


对于喜欢拖延的孩子,父母还可以给孩子制订一个“最后期限”,比如说每天晚上9点之前必须完成作业,周六晚上9点之前必须完成周末的作业,如果孩子做不到,便给予相应的惩罚,而做到了则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不过,在制订“最后期限”的时候,父母一定不要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安排就可以了,而是应该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和孩子商量着制订出这个“最后期限”。如此一来,这个“最后期限”才能成为孩子克服拖延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说过:“明天,明天,还有明天,人们都在这样安慰自己,殊不知这个明天,就足以把他们送进坟墓。”告诉孩子,永远不要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或是将来的某个时间,更不要把“过一会儿再做”挂在嘴边。

要知道,时间是宝贵的,一味地拖延就是浪费时间。一旦孩子养成了拖延的坏习惯,那么将来不仅会一事无成,整个人生还会一团糟。


父母越催促,孩子越磨蹭

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早上的时候,父母焦急地催促:“快点!快点!我们快来不及了,你怎么这么磨蹭!”

而另一方面呢?孩子依旧慢悠悠地,不着急不着慌地做着某些事情!

如果要问孩子们做过的最让父母暴躁的事情是什么?无疑,很多父母会首选磨蹭的问题。因为磨蹭是孩子身上的一大顽疾,从四五岁的孩子到青春期的青少年,几乎都有这样的毛病。它甚至比叛逆、厌学、懒惰的行为更让父母头疼。

绝大部分父母时常抱怨,自己的孩子做事磨磨蹭蹭,从穿衣吃饭到睡觉起床,从上学走路到写作业做家务…好像只要让孩子做些事情,就会有磨蹭的存在。而当孩子磨蹭的时候,父母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催促、催促、再催促。催促孩子快点起床刷牙,催促他们赶紧吃饭,不要老是看电视,更催促他们快些做功课。可惜的是,父母逐渐发现,自己的催促好像对孩子没有任何作用。有时候,父母越是不断地催促,孩子的磨蹭反而更加严重。

魏瀚的妈妈对此有很深的感触。孩子从小就胖乎乎的,给人的感觉就是性情温和,斯文有条理。可这孩子身上也有一个毛病,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慢慢吞吞的。上了幼儿园之后,学校要求8点之前到校,在学校里面吃完饭之后再上第一节课。可是因为孩子起床、刷牙都磨蹭,所以迟到。妈妈觉得孩子可能比较小,做事没有效率,长大了就好了,也就没有太严格要求。


可后来,就连老师也时常向妈妈反映,说魏瀚做事总是不紧不慢,别人吃饭十分钟,他半个小时都没吃完,每次等老师催促才勉强加快些速度。

这样一来,妈妈就觉得不能再纵容孩子了,于是便有意识地催促孩子,希望孩子行动快一些。早上起床的时候,妈妈会大声催促:“快一点,要不今天又迟到了!”吃饭的时候,妈妈也会催促孩子:“快点吃饭,不要一边吃饭一边玩!”而在写作业的时候,妈妈也是要三遍五遍地催个不停。

几年下来,妈妈养成了催促的习惯,可魏瀚的磨蹭行为却并没有什么太大改进。做起事情来依然是磨磨蹭蹭,丝毫没有效率,而一旦听到了妈妈的催促便手忙脚乱,什么也做不好。

一次,学校组织了手工比赛,魏瀚积极地参加了。他选择了组装自己最喜欢的飞机模型。第一天,当妈妈帮孩子把模型买回来之后,就警告:“这次手工比赛的期限只有一个星期,你一定要抓紧时间,不能再磨磨蹭蹭了!”魏瀚也痛痛快快地答应了。接下来,他把全部零件都集中在一个盒子里,仔细地研究了图纸,然后决定第二天开始组装。

第二天,魏瀚只组装好了飞机的四只轮子。

第三天,魏瀚组装好了飞机的两翼。这时候,妈妈看到魏瀚进度缓慢,便催促说:“你这个孩子怎么一点都不着急呢?期限只有一个星期,现在已经过去三天了,你却完成这么一点点,到时间了,你怎么能完成得了!”于是,接下来的几天,妈妈总是催促魏瀚,让他快点完成。可尽管妈妈一再催促,孩子的进度好像也没有加快。到最后一天晚上的时候,虽然机舱、机翼、机头、轮子等各部位已经组成完毕,但是还没有完全组装在一起。吃完饭后,妈妈着急地说:“你心里想着什么呢!一个星期时间都没有把飞机组装完,还不快点行动!”就这样,在妈妈的催促下,魏瀚完成了自己的飞机模型。

原本他认为自己的作品肯定会得奖,因为它是用1000多个零件组成的构造非常精致,造型也非常漂亮。可没想到,等评奖老师拿着模型欣赏的时候,机翼和轮子竟然掉了,魏瀚也因此失去了获奖的机会。

回到家之后,妈妈抱怨地说:“你做事磨磨蹭蹭,还这么不专心,本来大好的机会就这样失去了!”魏瀚也生气了,大声地反驳道:“我不是想早点完成吗?你总是催我快点快点,我一着急,能不手忙脚乱吗?”

听了孩子的抱怨,妈妈突然觉得孩子的话似乎也不无道理。一直以来自己总是催促孩子,可孩子的磨蹭却始终没有改善,还时常变得忙手忙脚,难道自己的方法真的错了吗?

事实上,正如魏瀚妈妈所想的那样,不断地催促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压迫感和紧张感,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从而犯下一些本来应该避免的错误。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催促会让孩子产生麻痹心理,甚至形成免疫或是依赖。


时常被父母催促着做事情的孩子,他们会这样想:反正到时候父母会来催我,我不如在这之前多放任自己。当父母第一次催促的时候,他们一点儿都不在乎,因为他们知道这只是一个预防针,反正一会儿还会再催,于是他们就心安理得地慢悠悠做事。当父母第二次催促的时候,他们心里有些紧张感了。虽然也会加快一些节奏,但是还会不太在意。而等父母第三次催促的时候,孩子们就知道父母真的发火了,再不快点就会被骂甚至是挨揍,所以才会加快步伐。慢慢地,孩子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不管做什么事情,父母不催促三四次,他们是不会主动行动的。

所以,父母与其不停地催促孩子,跟在孩子屁股后面让他们“快点!快点”,还不如给孩子设定一个时间范围,要求他们按时完成。当孩子产生一种紧迫感的时候,就没有时间磨蹭了,更没有等着妈妈催促的心理了。对于比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培养他们的时间观念,利用小闹钟来“限制”他做事情的时间。一旦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了规定的事情、父母就应该给予奖励,否则就给予相应的惩罚。

而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时间观念,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做事效率,这时候,父母只需要给孩子设定“最后期限”就好了。父母还是应该尽量将事情交给孩子自己处理,鼓励孩子独立做事,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改掉磨蹭的毛病,还可以慢慢地提高孩子规划个人时间的能力,提高做事效率。

父母们,要知道,很多时候,孩子的磨蹭是父母催促出来的。所以,改掉“催催催”的坏习惯,适当地放手,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这才是最轻松、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好的,今天要分享的内容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陪伴,祝大家晚安!



上一篇:  父母格局之得失1
下一篇:  父母格局之自制2
联系我们

微信图片_20211110164156.png

服务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