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0)  
亲,您的购物车空空的哟~
去购物车结算

父母格局之得失2

2019-06-10 21:08浏览数:13 

71   2019年5月16    得失:我们努力不是为了赢谁,而是做更好的自己2

     大家好!每周四晚相约水都家长大讲堂,我是讲师计霞。今天是2019年5月16日,是我们网络微课的第71次课程,今天我们继续给大家分享我们努力不是为了赢谁,而是做更好的自己。


我就是非赢不可

时常有父母抱怨,“每次和孩子玩游戏,孩子就是非赢不可。只要我赢了他,不是闹脾气,就是喊着不算数,硬要重来……”“我们家孩子太争强好胜了。每次参加比赛都不能输,赢了就满心欢喜,输了就伤心好几天”。


其实,孩子想赢不想输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获得别人的认可和称赞。尤其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他们并不了解输和赢的真正意义,一旦发现别人超过了自己,会表现出情绪失落和不高兴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孩子不管做什么都非赢不可,输不起,那么就需要父母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了。


实际上,那些输不起的孩子,通常都有一个心态不好的父母。这些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从小就给孩子安排各种各样的功课。在学习上恐怕孩子落后于他人,给他们报英语班、作文班、思维拓展班;在才艺上也不能让孩子输给他人,不管是音乐、美术还是舞蹈、跆拳道,全部让孩子学习。他们喜欢将孩子的成绩当成是自己炫耀的资本,赢了就夸奖孩子聪明、能干,输了就指责和埋怨孩子笨、无能。


于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内心便滋生这样的想法:“我一定要赢”“我一定要超过別人”。而当某一次孩子输给别人之后,便会承受不起打击,自信心受到严重伤害,甚至滋生出极端的想法。


某教育专家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一个高二的学生性情大变,比往常更暴躁,易怒。原来,这个孩子在班级里的成绩总是第一名,可到了这学期,第二名的同学成绩突飞猛进,在期中考试中抢了他的第一名宝座。这一下,孩子承受不了了,多次向这位同学宣示:“我一定要赢了你,我才是永远的第一名。”这个孩子甚至在日记中写下了憎恨对方、“灭掉”对方的话语。


其实,比起输赢,培养孩子强大的内心,让孩子坦然面对输与赢,才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应该做的事情。乐乐从小就喜欢下棋,从四五岁的时候就跟着爸爸学习下围棋。开始,为了激发孩子对围棋的兴趣,爸爸每次都夸奖孩子聪明,想办法让孩子赢了自己。果然,孩子在一次次“赢”棋的影响下,对围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在爸爸的教导下,孩子的棋艺也是见长,并且参加了学校里的围棋社。


几年后,乐乐的棋艺有了很大进步,已经能参加一些比赛了。所以,爸爸为了进一步提高孩子的棋艺,便决定不再像以前那样总让着孩子,反而想方设法让自己赢。这一天,爸爸和乐乐对,爸爸拿出了真本领,赢了乐乐很大一截。这时,乐乐却承受不起了,他大声质问爸爸:“以前每次都是我赢,这次你为什么这么快就赢了?”


爸爸说:“以前那是我让着你,这次为了提高你的棋艺,所以我要动真格的了!”


乐乐还是不依不饶,还发牌气扔了棋子,大声喊道:“既然你以前都让着我,为什么现在不继续让着。不行,我就是非赢不可!”


爸爸这下生气了,批评道:“以前我让着你,是为了激发你对围棋的兴趣。现在你兴趣有了,棋艺也高了,我就没理由再让着你了。我一直让着你,你如何锻炼出真本事?再说,现在你可以参加比赛了,难道要所有人都让着你吗?你现在和我比赛就这么输不起,那么以后怎么参加各种比赛啊?”


听了爸爸的一番话,乐乐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爸爸接着说道:“我知道你想要赢,但是赢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比赛有赢就有输,如果你想要,必须提高自己的棋艺,锻炼出自己的真本事!”


之后,乐乐再也没有因为输赢而情绪失控过,在和爸爸的对弈中,每次都全力以赴,争取赢过爸爸。但不管是输还是赢,他都积极总结反省,不断改变和完善自己的战术。结果,几年以后,乐乐的棋艺终于超越了爸爸,还在市里举办的少年围棋大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乐乐之前这种心态就是典型的“输不起”,其产生的原因就是爸爸之前一直让着他,而且学校围棋社的队员都不是他的对手,以至于让他形成了一种“我非赢不可”的心理。所以,一旦后来输给了爸爸,他就无法接受了,产生了一些坏情绪。试想,如果当初爸爸没有故意让着他,想方设法地让他赢,而是让他及早体会输的滋味,那么或许乐乐就不会这么晚懂得这个道理了。


所以,父母应该尽早让孩子明白,有竟争就有输赢,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渴望赢,但是并不是每一次都会赢。谁都有输的时候,一个人只有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赢,以坦然的心态面对输,才能够清晰、客观地认识自己,才能够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


虽然说,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所成就,但是父母也应该知道,所有有所成就的人都有一个特质,那就是输得起。如果孩子现在有“非赢不可”的心态,输不起,那么将来则会输得更惨。


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孩子也不可能一直赢。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没有人能够只赢不输,培养孩子认输而不服输的品质,既可以享受赢的喜悦,也能够经受起输的考验。更重要的是,父母应该给孩子内心播下积极乐观的种子,使孩子面对赢局时不得意忘形,面对输局时不灰心丧气。当孩子正确看待输赢,并且具备“输得起”的品格时,才能更愿意面对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

相信,通过父母的教育和引导,孩子肯定会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胜败输赢。而孩子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就获得了真正的成长,就可以变得越来越优秀。


          父母期待太高了,我总是达不到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绝大部分父母的心态,于是,从孩子刚刚出生开始,父母就对他们有了一大串的期待。期待孩子能比别人先走路;期待孩子比别人更聪明;期待孩子能上最好的小学、最好的大学,最后再出国深造;期待孩子优秀无比、出类拔萃,能在数学上获奖,能在钢琴上获奖,能在体育上有所成绩……


虽然说,父母期望孩子成才是可以理解的,可父母有没有想过,如果父母期望过高,得失心太重,会不会让孩子压力太大,给孩子带来过重的心理负担,从而影响孩子的发展?如果父母期望过高,特别计较孩子的成绩或是优秀与否,孩子会因为达不到目标而变得自卑、胆怯,甚至是心理失衡,走上了极端的道路。


事实上,父母的过高期待往往会有反效果,让孩子感到精神压力变大,甚至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有关人土专门对高考前的中学生做了抽样调查,结果76%的学生对父母的过高期望感到疲乏,64%的学生感到担心,36%的学生感到厌倦,甚至有10%的学生感到了恐惧,有想要逃离的感觉。


几年前,发生了一件韩裔“天オ少女”编造事件。这个小女孩在美国第一高中读书,突然有一天她的事迹出现在人们视野中,被韩国媒体争相报道。在报道中这个女孩同时被哈佛、斯坦福大学录取,而这两所名校为了争夺这位人才,竟然放下身段,甚至允许她每个学校各读两年,这在历史上都是没有出现过的。


因为女孩非常优秀,所以收到了哈佛大学某位教授的邮件,对她表示赞赏。就连 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都亲自打电话对她表示支持和鼓励。一时间,女孩成了校园中最出名的人物,接受着无数人的赞赏,甚至是膜拜。她的父母也时常出现在新闻媒体的报道里。


很快,这个新闻传到了女孩就读的高中附近的韩国人社区,而在一片赞赏声中也出现了质疑的声音。于是在一番难度并不高的调査之后,真相大白。原来,所有的一切都是这个女孩自己编造的!包括满分的SAT成绩、哈佛、斯坦福大学录取通知书,以及扎克•伯格打给她的鼓励电话。


最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那伪造的通知书是她自己提供给媒体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优秀,事实却更直接地揭穿了自己的谎言。

事情真的太荒谬了。一个十几岁的女孩,为什么会撒下如此荒诞的谎言?是为了刺激,还是好玩?是为了虚荣,还是只是一时的恶作剧?


事实上,这与她父母的教育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可以坦白地说,这样的结果就是父母畸形的教育造成的,是父母过高的期待,和近乎疯狂的名校崇拜情结使然。女孩所上的高中在美国非常有名,虽然是公立学校,但是想要进入的话也必须要经过非常激烈的竟争。在学校中,每个孩子都被寄予了过高的期望,谁也不甘于人下。人们常说,这里的学生只是被一所常春藤大学录取都不足以令学生和家长感到满足和自豪。只有那些横扫八个常春藤大学的学生,才是所有学生的骄傲和标杆。


当然,女孩的父母也是如此。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而为了女儿更好地学习,母亲还专门居住在学校附近,陪伴着她读书。虽然女孩非常聪明,也通过努力进入了这所明星高中,但是毕竟父母预设的目标实在是太高了,她没有能力达到和实现。或许是为了安慰父母,又或许是为了投其所好,她编造了被哈佛、斯坦福同时录取的惊天谎言。哪知道父母在虚荣心的驱使下,迫不及待地就把这个“喜讯”公布于天下。于是,女孩只好陪着父母继续编造着这个“天才少女”的神话,直到最后陷入丑闻的深渊。


事后,女孩的父亲虽然说他为所有的事情负责,但是却表明自己之前并不知道这些都是自己女儿编造出来的,还以为女儿患上了“说谎狂症”。难道,父母对孩子的行为真的没有一点责任吗?


其实,这个事件中,女孩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她虽然优秀,却不足以满足父母的期望;她虽然年少天真,却被父母对名校的渴望和虚荣心迫使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这个故事真的值得父母们深思和反省,反思一下女孩父母身上是否有自己的影子呢?现在很多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报以过高的期望,极力想要让他们上名校、重点;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永远的成功者,功课必须门门名列前茅,一旦落到第二名、第三名就严历地批评;学习各种才艺,获得各种奖励,完全不顾及孩子的能力、个性、天赋。可就是这种家长的期望使得孩子对成功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想法,甚至做出了那样荒谬的事情来。


或许有些父母会这样说:“如果不对孩子要求高一些,不给他们制订远大的目标,孩子能走上成功之路吗?能做成大事吗?”可是,事情往往不像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虽然我们需要培养孩子成才,督促孩子好好学习,但是并不意味着将自己不切实际的期望压在孩子身上。这除了给孩子心里过大的压力,对于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没有太大的好处,甚至会伤害到孩子。


孩子毕竟是孩子,父母应该想一想,自己像孩子这么大的时候,整天在做什么?是不是每天嬉戏玩闹,自由自在?所以,父母应该改变自己的心态,让孩子走自己的道路,在关键时刻给予孩子支持和理解,以及宽松而自由的爱。如此,孩子才不会被父母过高的期望压垮,才能幸福快乐地成长。

放慢脚步,让孩子慢慢成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陷入了“功利误区”。他们期望孩子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成才,迫不及待地想要孩子掌握所有有用的知识,甚至刚刚让孩子学习某种技能就迫切想要取得成果。


还有很多父母让孩子多学习知识,就只是为了让孩子获得那一纸文凭。比如,一些父母让孩子学习跳舞、钢琴,就是为了通过考级,在升学考试中获得加分;为了让孩子学习某种技能,而开始报选什么英语速成班、“奥数”加强班等。


事实上,这些父母太看重一时的得失了,太急功近利了,以至于忽略了孩子个性和兴趣的发展。我们不否定,优秀的孩子需要培养,但是真正优秀的孩子并不是靠上各种补习班、强化班“恶补”出来的。同时父母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也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父母有必要知道,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起来。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是只需要让他们快速成オ、快速掌握某种技能就可以了,更应该让孩子培养人格道德、学习人际交往能力等多种能力。教育孩子是为了让孩子健康地成长,将来成就自己最好的人生。而让孩子学习知识和各种技能,是为了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真知,明辨是非,从而让他更好地生存和生活。


如果父母过于看重结果,急功近利,那么只能让孩子走入歧途,致使孩子心灵受到伤害,难以健康发展。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我们努力并不是为了所谓的结果,也不是为了一时的输赢,我们努力是为了享受这其中的过程,为了充实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父母们不要误会,我们所说的等待并不是任由孩子肆意发展,不是让孩子坐等天上掉馅饼,也不是要急于取得教育成果,更不要逼迫孩子“尽快”成长。否则,这样的教育只能与自己爱孩子的初衷相悖。

感谢大家的陪伴,我们下周再见!





上一篇:  父母格局之得失3
下一篇:  父母格局之得失1
联系我们

微信图片_20211110164156.png

服务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