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0)  
亲,您的购物车空空的哟~
去购物车结算

家风家教家训家谱--家风

2019-11-13 21:24浏览数:51 

俗话说,家风好则人心正,父母慈儿女孝,婆媳睦妯娌和子孙贤,家风不好,则父母恶子不孝孽孙生。一个家庭的和睦离不开良好的家风,那么家风到底是什么?它如何关系到一个家庭的生命及希望,良好的家风对于家族子弟人格的培养又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家 风

家庭关系中,最难处的关系是什么?是婆媳关系。一个家庭当中,婆婆强势,儿媳张扬,两强相遇,风雷激荡。动起来,一个摔盆打碗,一个骂鸡打狗,静下来长期冷战,十天半月一句话都没有。

婆婆经常警戒儿子说:“我把你养大是要享福的,不是受罪的,你娶个什么媳妇!”。儿媳警告老公说:“我嫁给你是来过日子的,不是来受气的,你那妈世界上还能找出第二个?”婆婆告诉孙子说:“你那妈亘古未有。”儿媳告诉儿子说:“你那奶(奶)举世罕闻”。

这样的家庭结局不用说,极端的例子它就出现了,丈夫厌倦,包个小三来解脱,妻子也不示弱,你要彩旗我就给你绿帽,养个少爷来报复。这样一来,孩子自然就成了野孩子,旷课逃学,打架斗殴,粗俗无比,自卑自私。

家庭内部关系处理不好,邻里关系自然就是一团糟。今天你撵猫打狗,明天我指桑骂槐。对这样的家庭,我们的评价就四个字:家风不正!这样的家庭没有人敢结交。也没有人愿意结交。后来孩子长大了,处对象了,未来的岳父岳母一看家风如此,立马就会拖着女儿走人回家。

家风是什么?那为什么良好的家风,能够决定一个家庭的幸福安宁?

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特有的道德规范、精神气质、行为规范和审美格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单元,家风如何不仅影响到外界对一个家庭的道德评价,还会影响到一个家庭内部的人文生态和未来的命运,甚至影响到世道人心。

家风是一套复杂的价值观念和规范体系,本期我们来分享其中的一种:仁敬

仁敬的核心是爱,爱-理解包容,爱-尊重谦慎。刚才列举的这类家庭,它缺少的刚好就是仁和敬,大家知道我们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人很少。在古代,像浦江郑家,华林胡家,这些大家庭,动辄都是五六代人同居,连吃饭都得敲钟通知。比如浦江郑家,鼎盛的时期人口达到三千多人,济济一堂,雍睦和谐,婆媳之间揖让谦和,妯娌之间相互哺育孩子,据说连猫狗同食,都不会发生争端。

郑家是如何做到的,就是依靠仁敬家风的影响力。那么,仁敬家风,对于一个家庭,能够产生哪些积极影响呢?

仁敬家风的作用

第一、对内孝友传家,对外礼敬待人

唐宣宗的时候,博陵崔家是著名的世家大族,到了崔倕这一代有六个儿子,一个当宰相,五个是高官,六兄弟同居共财,养老育小,相互关爱,共同创业兴家,连唐宣宗都感慨不已,据《唐语林.德行》记载:崔郸家门孝友,可为士族之法矣(唐宣宗语)。崔郸就是崔倕的儿子,后来当了宰相,这一家人孝友传家,可谓士族的楷模,感慨之余,皇帝还为崔家题写了“德星堂”门额,表旌褒扬,那么唐宣宗所说的孝友是什么呢?就是指儿孙孝敬,夫妻恩爱,兄弟和睦,妯娌融洽。孝友强调的是人伦秩序,就是每一个人在言行举止方面都应当符合自己的身份、辈分、名分,而这言行举止的核心,就是仁和敬。我们以儿媳角色为例,一旦成家以后,不管你以前是皇家公主,还是贵族小姐,你都得遵守仁敬的家风。

仁敬家风不因官位升降而改变

宋代吕大防的妻子,对大伯吕大忠极为恭敬,每次在家里碰见了,都要以礼参拜,那后来吕大防官升宰相,夫人的腰杆就硬朗起来了,大伯过来见弟弟,大防夫人就开始摆架子,由两个婢女搀着,象征性的拜了一拜,吕大忠当场就不高兴了,讽刺说,哎哟,宰相夫人身份贵重,你就不拜了吧。吓得吕大防赶快冲出来,赶开婢女让夫人以常理参拜大伯。

仁敬家风也不因门弟高低而减损

要论地位,皇帝是最高的门弟,皇家从来不差钱,所以几千年来,我们老百姓都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真实的情况很尴尬,皇帝的公主不好嫁,除了投机和万不得已,没人敢娶也没人愿娶,不想吃天鹅肉不说,听到天鹅叫就千方百计绕着走,唐宣宗的女儿万寿公主,在选驸马的时候,宰相白敏中推荐了高富帅的郑颢作为后备人选,郑家不仅不感恩,对白宰相还恨之入骨,非要把他拉下马,为什么会这样呢,个人分析原因有四方面,首先,入门标准太高,身为公主,找的驸马条件自然是比较高,不仅要有德有品,有才有貌,还要门弟高贵,高富帅加德才贵;其次,门弟不相当,古代皇家公主下嫁仕宦人家,称之为“降”,仕宦子弟和公主结婚,不能叫“娶”,只能叫“尚”,一看就知道门不当户不对,是你驸马攀高枝,你要和她讲仁,那也只有你爱公主,公主爱不爱你得看兴趣,你要讲敬,那只有你尊敬包容公主,公主理不理你那得看心情;再次,权利义务不对等,唐代为了提高公主的家庭地位,规定要是公主先死了,驸马得像给父母守孝一样守丧三年,公主的高贵身份倒是保障了,但辈分全乱套了,这是很多仕宦人家难以忍受的,所以后来唐宣宗为了皇家女儿的幸福,能够顺利嫁人,只好废止了这条陋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公主下嫁可能危及到整个家庭的家风净化,公主到家,什么家法、家教、家风,通通让路,有主见的家庭,绝不愿意看到公主破坏自己的仁敬家风,更不忍心看到儿子虐心犯贱,但皇帝女儿总得嫁出去才行,于是皇帝只好自己出面,来整顿家风,要求女儿们恪守妇道,比如万寿公主下嫁郑颢之后,有一天宣宗听说女婿的弟弟生病了,还很严重,立即就派人去问,公主探望小叔子没有,宦官回奏说没有,宣宗问公主去那了,宦官说跑慈恩寺看戏去了,宣宗大怒,立即召见公主,公主急忙回宫,宣宗皇帝既不看她,也不问她,自己生闷气,公主吓得痛哭流涕,唐宣宗这才说,小叔子生病你应该守在家里,随时探望观望,哪能跑去看戏呢!最后宣宗皇帝自己感慨说,我一直都没想清楚,士大夫人家为什么不愿意和我家来结亲,原来是我们自己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女儿,还好,万寿公主后来终其一生还算个好妻子、好媳妇、好嫂子。这就说明,哪怕你贵为金枝玉叶,你到了人家还得认清角色,摆正位置。这足为说明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对家风的高度认知。

第二、仁敬家风能够铸就宽厚仁惠之风,培育子弟良好的个人品格,防范子弟飞扬跋扈,傲慢骄人。

更重要的是,经过这种家风熏陶出来的子弟,会把这种风气从家庭推向社会,产生一种示范效应,推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

先说宽厚

范仲淹的二儿子范纯仁,从小恪守父训,宽厚仁爱。他做官以后,随时自省自励。他在担任齐州知府期间,当地的民风凶悍,强盗出没,有人就建议说,对于这些暴力犯罪,一定要从严从快从重打击,否则没有办法震慑凶民,还会导致社会风气恶化。范纯仁的观点是什么,单纯的打击,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他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监狱里边经常人满为患,但关的大多都是些因此偷盗抢劫引发的追赃的案件。范纯仁很奇怪,就问司法官员说,为什么不把这些人保释出去,凑钱还债呢?那通判就汇报说,这些都是老油条,放出去没几天又回来了,那倒不如关在里边省心一点,还能为民除害。范纯仁一听厉声反问,依照法律这些人都罪不至死,你们居然想出这种办法,还说是为民除害,这还有天理吗?于是他把这些罪犯全部召集到公堂之下,训诫他们改过自新,然后就把这些人通通放掉了,范纯仁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推行仁政仁术,正史上说,“期岁,盗减比年大半”,到了明的,盗抢案发率,比去年减少一大半。

再看仁惠

仁惠是仁敬家风的必然结果,不仅可以积德致福,还可以结缘免祸。南宋的倪思讲了一个真实的事例,京城有一家布匹店,主人姓马,马家家风仁厚,每天不管是赚钱还是亏本,都要拿出一千钱来施舍穷人,称之为“顺钱”,当然受惠最多的就是当地的丐帮,马家这种仁惠之举,很快得到回报,有一天京城大火,其他人家都烧得精光,但是马家的布匹绸缎、床榻蚊帐、锅碗瓢盆一样都没受损失,为什么呢?因为大火刚刚一起的时候,丐帮首领一声令下,一百多名乞丐纷纷参加救火队伍,只救马家一家,救了人,救了财,但房子没了,这难不倒丐帮,丐帮里边人才多了去了,找木头,运砖瓦,备料、测量、兴造、粉饰,一条龙完成。马家不仅没多大损失,还很快开业赚钱。马家感动了,将“顺钱”从每天一千钱涨到了每天两千钱。倪思高度评价了丐帮的义行,但他更佩服马家的仁惠。他评价说,这种仁敬家风,才是真正的“富者之法”。

第三、仁敬家风可以铸就包容仁恕的优良品格,防范子弟刻薄寡恩、暴虐无情。

以范仲淹家庭为例,范家以仁敬治家,三儿子范纯礼做官以后,牢记父训、宽简待人、能忍则忍、能恕必恕。宋徽宗继位,范纯礼担任开封府知府,也就是首都的最高行政长官,他的治下出现了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谋逆,民间有人头上居然戴着皇冠,这可是十恶不赦的大罪,按照《宋刑统》,不分首从都要斩首,妻子儿女连坐,家产没收,但范纯礼审案之后发现,这只是个玩笑,一个年轻人看戏以后,拿着戏场上的皇冠道具,一边走一边玩,刚刚碰上一个箍桶匠,就把那皇冠戴到箍桶匠头上说,看你演皇帝像不像啊,这箍桶匠吓坏了,抓住这小伙子不放,还报了官,宋徽宗很生气,要杀鸡儆猴,而范纯礼则认为,这是村野小民无聊,玩笑开得尺度过大,没必要较真,几个回合下来,范说说服了徽宗,没有以谋逆定罪,只判了很轻的杖刑,一桩惊天大案就这样冰消瓦解。范纯礼没有罗织罪名,没有妄开杀端,更没有利用这种高度敏感的社会性事件来捞取政治资本,范家仁恕的家风,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保全了无数的家庭。

第四,仁敬家风能够催生严毅的家族自治规范,训导子弟举止有礼,言行有节,防范子弟任性妄为,败德亡身。

再来说说唐代公主那些事,今天的影视作品中,大家熟知的太平公主这些人,没有几个有好下场,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唐中宗女儿宜城公主,她的驸马叫裴巽,这裴附马可能觉得在公主面前放不开,就在外面养了个女孩,要过平民生活,哪知道公主知道了。公主要维权,公主维权的手段很黄很暴力,她派宦官割掉了那个女孩的鼻子、耳朵,还把相关部位的皮扒下来,贴在驸马的脸上,又把驸马的头发用刀切下来,让他就这个形象到公堂打卡坐班,上下惊愕骇笑,很快成为新闻头条。公主倒是任性,但养下这么一个女儿,当皇帝的爹丢尽了脸,唐中宗一气之下,把公主贬为县主,把驸马降了官。唐中宗还有个女儿,安乐公主,人长得漂亮,却恃宠骄横,不仅未婚先孕,奉子成婚,还抢占民田,搜刮民财,要命的是,安乐公主还干预时政,后来还意图谋反,事败被杀的时候才25岁,脑袋被割下挂上了旗杆。那至于淫乱春闺,丑闻外泄的公主更不在少数,有鉴于这些惨痛的教训,唐代后期的皇帝对女儿的家教越来越严。唐宣宗算得上是一个明君,他对女儿的管教也卓有成效,前面讲过,他对万寿公主的训诫,实际上在女儿出嫁的时候,他特别交待过女儿两件事情,《新唐书.公主列传》:无鄙夫家,无干时事,太平、安乐之祸,不可不戒(唐宣宗),千万不能瞧不起夫家,千成不可干预时政,你随时要看到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的悲惨结局。说起来是两件事,实际上就一个理,你在夫家要恪守仁敬家风,不能仗势欺人,你在皇家要仁敬爱人,不能够插手政治,不能够陷害皇亲国戚。为了培育仁敬家风,唐宣宗还做了一件事,他的二女儿永福公主,本来已经订婚下嫁才子于琮,有一天父亲和女儿一起吃饭,因为一件小事,公主生气了,当着老爸的面,把筷子给折断了,唐宣宗特别生气,你对你爹都这个态度,嫁到读书人家还能够礼敬待人?你就甭嫁了,立即下令广德公主下嫁于琮,永福公主只好深宫宅女,长恨绵绵无绝期,于琮后来当上了宰相,而广德公主仁敬宽厚,礼法持家,终成一代名媛。通俗的话说,公主们都是想拼爹,那如果当爹的一味娇宠,最后只能是坑爹。唐宣宗正是为了防范女儿害人害已,才提倡仁敬、严毅治家。截断了公主干政的积弊,将国家治理推向了法制化轨道,造就了“大中之治”的盛况。但最成功的是,他尽到了一个父亲的职责,让女儿们避开了残酷无情的政治斗争,平平安安的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纵观历史,仁敬家风造就了无数成功的家族,而这些家族又培育了无数的人才,正是这些人才,缔造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辉煌。

放眼今天,仁敬家风还有价值吗?

个人认为,除了一些身份的糟粕,仁敬家风的核心价值永恒无替,它随时警醒我们,家绝对不是一个单纯的血嗣传递,不是显耀的爵位蝉联,更不是金山银山上的沉醉迷茫,它让我们感知了家的味道、家的温馨,更明白了家的责任和家的义务。

家法规范言行,家风影响观念。我国自古有清俭持家的说法,历代的贤人志士也多以清俭作为兴家保家的家风,使得自己的家族保持兴盛。那么,清俭的家风对一个家族的兴旺发展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它又是怎么使一个家族保持枝繁叶茂、福泽绵长的呢?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两类家庭现象

一类是出身贫困家庭,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考上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一气呵成,成为精英人士。这类人家认为,自己前半辈子受苦受累,有了条件就开始自我享乐,甚至贪污腐化,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再受苦再受累,于是纵容娇宠。

另一类家庭,家资巨厚,认为子女不需要再辛苦创业,只要能够守住金山银山就行了,如此一来,子女没了目标感、使命感、责任感,耽于享乐,抽烟喝酒,飙车逛街,甚至约架吸毒,生活奢豪,品行败坏。

这样一来,无论是哪一类家庭,面临的都是悲剧。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家风不正,我们既没有都会孩子如何安然处穷,更没有教会孩子要淡然处富。古人如何对待贫富,如何用良好的家风训导、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行为选择和品格修炼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清俭。

我们先看一下历史上有名的陆家

如何培育清俭家风

东晋时期有个大臣叫陆纳,吴郡的世家子弟,祖先就是大名鼎鼎的陆逊。陆家系江东名门,家世显赫,但是家教特严,家风良好,崇尚清俭节约,待客之道一般就两样东西:清茶、素果。陆纳担任吏部尚书的时候,谢安位高权重,名满天下,约好了要登门拜访,陆纳答应了,但回家以后什么都不准备,陆纳不着急,但是陆纳的侄儿陆俶就特别着急,因为谢安是名人,是大人,你用清茶水果来待客,这太寒碜了,但是家规太严,他又不敢去建议叔叔把接待工作搞得隆重一些,于是想到生米做成熟饭,悄悄的筹备。谢大人来了,陆纳摆出的东西就两样,清茶一杯,素果一盘。谢安很诧异,但他一向大气,也知道陆家的家规家风,宾主交谈没多久,突然,山珍海味呼啦啦地摆上了桌。谢安受到陆家如此礼遇,吃得特别高兴。谢大人吃饱喝足走了,陆纳叫来侄儿一顿猛训:汝不能光益父叔,乃复秽我素业邪。作为陆家子弟,你不能够将我和你爹的清俭传统发扬光大,还用什么美酒佳肴这些俗物俗礼来讨好权贵,你这是玷污陆家的清白家风。处理结果,家法伺候。陆俶不仅没捞着奖赏,还挨了四十棍子。

谢家是东晋时期的高门士族,谢安身居高位,是许多人攀附的对象,谢安来家吃饭,稍微隆重一些并不为过,但陆纳却把侄子暴打了一顿,这样的行为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呢?陆纳又为什么这样不尽人情呢?陆纳的行为看起来是小题大做,但根据陆家的处世策略,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为什么呢?陆家是江东巨族,代表了强大的地方势力和政坛精英群体,谁都想和陆家攀上关系,既可以提高江湖地位,也可以寻求强大的政治奥援,但是陆家清贞自励,他既不愿意别人寄身投靠,怕有辱门庭,更不愿意背上阿附拍马的卑劣名声。想当年,王导是晋元帝的铁杆,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他的堂兄王敦还执掌兵权,史称“王与马共天下”,就是王家和司马家共享天下,更重要的是王导出身山东琅琊王家,也是名门望族,社会声望绝不比江东陆家逊色,王导初到江南的时候,想和陆家联姻,拓展政治联盟,王导把这个意思透露给陆家的一位精英,丞相参军陆玩,也就是陆纳他爹。哪知道这位丞相秘书,一句话就软软的拒绝了。陆玩为什么要拒绝王家的未婚?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怕有损陆家的道德清誉,王谢家庭当时如日中天,又是中原的大族,贸然答应了可能会招来非议,怕别人骂巴结投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王谢人家子弟世出名门,眼界高,鼻孔粗,加上掌握军政大权,那更是高高在上,钱多、胆大、人昏,一旦结姻,不仅给陆家子女带不来幸福,王谢家族的骄奢顽惰的习气还可能带坏陆家子弟,甚至会败坏陆家的家声,削弱动摇陆家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这是一种理性判断,也是一种智慧选择。除了婚姻,陆家对于朋友、盟友的选择,也特别谨慎,可以择友而交,但必须是君子之交,一杯清茶,一盘素果,既显示了清俭家风,也代表了陆家的清高声誉,还代表陆家清傲的人格风范,这就是陆纳要强力维护的素业。但陆俶,他对家族的“三清”风范,清俭、清高、清傲的精神,领会不透,理解不够。谢大人来了,摆上了山珍海味,陆纳认为有阿附投靠之嫌,有损家声,有辱家风,所以恼羞成怒,斥杖侄儿。

陆家提倡的“三清”,是历代家风的核心要素,清,是一种道德追求,比如清白、清正、清廉,俭是一种生活态度,比如寡欲节欲,俭素习劳,审慎自持。

陆家的事例告诉我们,清俭不仅直接影响到子孙的身心健康和行为选择,还最终会决定一个家族的现实境遇和历史命运。

怎样养成清俭家风,清俭家风又能为一个家族带来什么样的优势效应?我们从发家、兴家和持家、保家两个方面来解读

先看发家、兴家

清则俭,清则劳,养成子女节俭、勤劳的好习惯、好品格。

清则俭

曾国藩特别注重子女的习性,好逸恶劳、好吃懒做,它既是一种先天就有的恶性,也是一种后天养成的恶习,所以他功成名就之后,一再要求子女克已节欲,保持寒素家风,他说:“由俭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反俭,难于登天”。一般人家子弟要从吃山药喝山泉转化成品美食喝美酒,有如顺水行舟,但是你要从豪奢无比的高端享乐重归粗茶淡饭,那就难于登天,官宦人家如此,有成就的民家也是如此,大凡由寒素起家的富商大贾,只要不当土豪,有远见有智慧,就会时时刻刻要求子女牢记寒素家风,不忘本。

山西著名的商号大盛魁从事边贸,塞外扬名,分号遍及俄罗斯、新疆、蒙古,这家商号的号规,规定了两个仪式,全家子弟和员工每年必须参加,第一个仪式,每逢年节必须向供奉在财神像下的一条扁担、两条麻绳、两个筐子磕头,因为大盛魁当初的三大股东,原来就是挑着小担随军贸易,走遍了蒙古、新疆,这是货郎发家的根本。第二个仪式,每年的除夕之夜,必须喝米汤,三大股东有一年亏损,没钱过节,只好靠喝米汤度日,这是在教育后代子孙和员工忆苦思甜、崇尚节俭。

清则劳

清俭并不是说就要一味地守穷忍穷,这是隐士和高人的冰清玉洁,但作为一般人、普通人,你就需要鼓励子女辛勤劳动,知道稼穑艰难,发家不易,防止子孙怠惰。一懒生百事,唐代的柳玭教育子女说,“余不见名门右族,莫不由祖先忠孝勤俭以成立之,莫不由子孙顽率奢傲,以覆坠之,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自古以来很多名门大族,祖先忠孝勤俭,终于成就了大家大业,但后代子孙玩劣任性,骄奢傲慢,荡尽家产,立家这难有如徒手登天,败家之易有如以火燎毛。清俭家风可以养成习劳的好品格、好习惯。

民间的俗语说得很通透,“家有万石,不如有个好习惯”,习劳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磨炼意志。

对于子弟习劳,曾国藩有着深切的人生感悟。曾家后来家大业大,但他的爷爷还每天除草收粪,老人家的观点很朴素,官位爵位是别人的,暂时的,习劳的好习惯才是自家的、永恒的。可以养心养身,可以发家致富,可以保家传业,所以,曾国藩虽然位极人臣,还随时写信要求子侄辈,除了读书之外,必须打扫房屋,洗抹桌凳,还要到外面去拾粪积肥,到田间除草,不能因为是官宦子弟,你就摆架子,羞于做这些烦琐细微的家务事。

曾国藩的观点是,今天摆架子,明天就是败家子。如果父母溺爱子孙,从小不习劳苦,长大以后他就会认为,什么做饭、洗衣服、打扫清洁,这些是贱事,是杂务,做了有损身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家庭败落那是迟早的事。

(清则俭,清则劳,清俭的家风可以带动一个家族的兴盛与崛起,然而发家容易守家难,一个家族经过艰苦创业兴盛起来之后,又应该坚守怎样的家风,使家族充满渤渤生机、万代绵长呢?)

再看持家、保家

清则廉、清则正、清则慎,清俭家风培育出来的子弟,做官清廉、处世正派、为人谦慎。

清则廉

纵观历史,从来没有天生的贪官,更没人说一上任就发誓要做天下第一贪。那贪官是怎么养成的,一是人性中的贪欲望泛滥,二是没有强有力的制度约束。为什么现在的贪官多是贫家子弟,我们来个三段论。穷怕了,翻身了,任性了。从小家里穷的掉渣,所以发愤图强,有成就了,升官了,社会地位改变了,翻身做了主人,就禁不住外界的诱惑,钱权名色,无所不贪,一天不收礼物不数钱,就胸堵气闷,夜夜新郎那才叫其乐无穷。

古人用什么办法来遏制子孙的贪欲?是家法,是家风。家法规范言行,家风影响观念

宋代的倪思曾经担任过吏部尚书、礼部尚书,他根据多年的仕宦经验,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清俭持家,万代可守;贪官污吏,两代必亡。倪思的理由是什么呢?父祖辈做官违信背义,子孙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类人家的父祖辈,之所以能够逃脱法网,逃脱惩罚,是因为这样的祖先大都精明强干,他们能够驾驭控制下级,能够掩盖贪赃的本相;还能够奉承上级,能够拉人入伙下水;还能够应酬周旋,摆平方方面面。那遗憾的是,他的后代没有他这种本领,也没有这种耐心,他只继承了父祖辈一样东西--贪婪!败家亡身,势成必然。与其如此,父祖辈倒不如清俭传家,树立良好家风,培育这种贤能子孙,那必然家大业大,走向繁荣。

清则正

“无欲则刚”,清俭的家风,可以铸就子孙高尚的道德品行和强大的人格力量。

唐德宗时期的宰相崔祐甫,他父亲是著名的古文家叫崔沔,清俭持家,属于当时的五好家庭,崔祐甫当时幼承父训,秉承家风,居家清俭,为人清正。有一年陇右节度使朱泚上书朝廷说,陇州州将赵贵家里出了一件奇事怪事,猫鼠同乳,猫和老鼠不仅和谐相处,还相互喂养对方的子女。朱节度使认为,这是国家的“祯祥”,是好兆头,当时的宰相常衮高兴异常,率领百官庆贺。上级领导这样做了,作为下级的崔祐甫怎么办呢?他不仅不参与,还大唱反调,坚持说这违背的自然常理和动物的本性,是祸不是福,他上书皇帝说,人家养猫就是为了断绝鼠患,今天猫不抓老鼠,那就是失职,如果这种反常的现象我们都要去庆贺,那是不是法官们不纠弹违法,鼓励将士们不对外抗敌?!后来崔祐甫官居宰相,裁汰官场、整顿吏治,一销雍弊贪滥之风,成为一代贤相。

为官为宦如此,经商也是如此,晋商八大家中的乔家,俭素持家,认为信义高于利益。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原大战以后,乔家完全可以发战争财的,就是用贬值的晋钞来兑换存款,但乔家怎么办的?他运用家藏的白银来兑付存款,毁家偿债,拉下了三十万两白银的亏空,大德通当家人乔映霞的一句话说得是大气凛然,“乔家生意虽然垮了,但子孙还不至于衣食无着,如果真的要违背诚信,投机取巧,出手狠赚,无数人家将会倾家荡产、妻离子散”。这种与其毁千家不如毁我一家的道义情怀折射的是晋商良好的家族风范,也是乔家赢得社会尊重的信任的真正原因。

清则慎

清俭家族培养出来的孩子都有两个共同点:为人谦虚低调、做事审慎有则,反之那就是狂妄自大、骄矜凌人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人称“九帅”,性情粗豪,为人傲骄,曾国藩屡次写信劝诫,“尔在外,以谦谨二字为主,世家子弟,门弟过盛,万目所瞩”,我家就草根出身,好不容易现在成了显贵大族,子孙众多,拜官封爵,看着眼红脸绿的人不少;你在外领兵,一定要牢记“谦谨”二字,要是一有闪失,家风中断,必然导致家声败坏,家道败落,那才是最大的悲剧。这种观念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一种经验总结和智慧传承。

唐德宗时期的宰相刘泚,父祖两辈都是名儒大家,刘泚继承了祖父两代的这种家风:“廉、谨、畏、慎”,但他的兄刘赞却从不读书,凭借祖父的这种身份做了官,古代叫“荫官”,一味“强猛立威”,他和三任宰相的关系都不错,升官更是顺溜得不得了,先当歙州刺史,再当宣州刺史,都属于封疆大吏,位高权重,但这些风光后面有两个大问题,一是好人缘并不意味着好人品,正史上说得很清楚,刘赞的好人缘是送礼送出来的,他担任廉察使,本来应当是反贪防腐,却搞成猫鼠一窝,大肆收敛钱财,上供朝廷权贵,希恩求荣,官位是步步高升,但在士林的声誉却是每况愈下。二是家风败坏,家道败落,家中的子弟没有父亲的正面教育,年纪小小的就能够骄傲、蛮横,瞧不起人,如此家风在官场上没有几个瞧得起,后来刘赞一支很快凋落了。

清俭家风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总结上述五个方面,可以说清俭家风可以培育子孙节俭、勤劳,廉洁、正直、谦慎五种好品格,教会子孙安然处贫、淡然处富,步入社会,他们自然就能够自我检束,清白为人、清廉为官。家风承袭,代代相传,这既是家族的福分,也是国家的荣光,所以,我的最后的结论:清俭持家万代长。

(文字整理,孙初,转载须注明出处:微信公众号:趣玩微生活 lifequwan

联系我们

微信图片_20211110164156.png

服务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