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原典的九个小节2020-12-02 16:02浏览数:97次
读书和读书法,这件事,可以说一说。这里说的,只适用于“学者”。 1、学者为己,读书为己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们为什么读书:是为人,还是为己?是自己要学,还是为了别人学;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需要学,还是为环境所驱使而学。 这么多年,自己读书,都是跟自己心意走。 2、读书,要置于传承之中 读书,要有师承;师承,指引门径,引你上正途。之后,就大率是自己的事了。 师承,不是只有一个,而是一连串,就叫传承。 我的传承有3类:1)接引指路之师;2)原典;3)由原典构成的“学”之传承连贯脉络。 3、读原典,只读原典 从我的老师那里看到的第一句话,就是“读原典”。很感恩,从一开始,就知道了这个。 何谓“原典” 当下的中文语境,“经典”泛滥。有鉴于此,我用“原典”这个词,和“经典”作一个区分。 “原典”,近乎于“原始经典/基础性经典/经典中的经典”,带有“元/原”意义上的重要性。通常来说,是真正的原典,时间流逝无损于它的光辉,是永远的经典/绕不开的经典。 为什么要读原典? 读原典的好处,太多,说两点: 或曰:开卷有益,善读书的人,读什么书都可以。 一开始看书,终归有个导引接引的过程,看一些普及、综述、二手的东西……但很快就要去到原典。原典看完,再看次一等的其他经典。经典看完,再看其余。 4、读原典的四个核心方法 1)第一个方法,叫“比慢”。这是“芝大读书法”(同样参见哈钦斯《芝加哥大学回忆录》及林毓生《中国传统创造性的转化》),东方也一样。 比慢,慢慢看,不求快。精读,一字一句,一个字都不放过。不求快,一句不懂不放过。 2)第二个方法,读出“好”来。不好的地方,也要读出“好”来。这个我称为“十力读书法”。 先说一段故事: 徐复观先生在其《自述》中记:“复观于1943年在重庆北培勉仁书院以军人的身分初次拜见熊十力,请教熊氏应该读什么书。熊氏教他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说那书早年已经读过了。熊十力以不高兴的神气说,你并没有读懂,应该再读。过了些时候,徐复观再去看熊十力,说《读通鉴论》已经读完了。熊问,有什么心得?于是徐便接二连三地说出许多他不太满意的地方。熊十力未听完便怨声斥骂道:"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他的好处,再批评他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比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这一骂,骂得徐复观这个陆军少将目瞪口呆。脑筋里乱转着,原来这位先生骂人骂得这样凶!原来他读书读得这样熟!原来读书是要先读出每部书的意义!正如徐复观后来回忆时所说,这对他是起死回生的一骂。恐怕对于一切聪明自负,但并没有走进学问之门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是起死回生的一骂!” 读书,需有疑,有疑便是用力处、长进处。 读原典,会有两种疑:1)此处不懂。不懂就慢慢想;2)此处“不通”。聪明人,会有这种骄傲。不过在原典面前,请放下骄傲。“不通”的大多是你自己。读到自己认为不好的地方,深思明辨,把不好读到好,才算真正读通。 3)第四个方法:顺藤摸瓜。从一本原典,顺藤摸瓜,找到其他原典或大师。一条或几条藤摸过去,再纵横联通,体系脉络就出来了。 4)第三个方法:问题意识。就是“针对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思考。 问题,是读原典的指南针、方向标。学、书、知识、大师……其体系四通八达,若无问题,易致于散漫,最后也难以形成深度认知。 初,读书,未必有问题。但读书的过程中,问题会产生……。跟着问题走,是“顺藤”时遇到分叉的选择方法。问题的大小,和“学”的大小关联。问题越大,牵涉可能越广,则其学愈为宽广。 5、读原典的核心方法(补充):读上古书籍,当“不求甚解” 前面说“一句都不放过”,主要适用于现代和相对晓畅的古文,不适用于一部分上古文献。 上古之书,语词渺远,多有不可解处。不可解处,不可强解。宁可不解,不可错解,此切切。 上古书,一般都有训诂注释,详解一字一义,实多有穿凿。若有人讲解,而没有不知没有疑虑处,不免于下乘。所以,诗书易礼春秋之类上古原典,借助注释看通原文,看得通就看,看不通就算,不要勉强求解。 通还是不通,解还是不解,不要跟着别人走,要跟自己走。因为,训诂可能错,注释也可能错,即便大儒大贤,也可能解错。 还有一个要点,古文尽量直接读原文,少看释义。 6、跟着经典/原典,找到“轴心原典” 一开始,眼光不够,可能要从一些综述、二手转述或介绍性的东西入手,好书、经典、原典……混读,时间一长,眼光会出来。 在批量读经典的基础上,要快速定位原典。在批量精读原典的基础上,要快速地找到“轴心原典”。找到之后,要能安定,精读深读,涵而泳之。 什么叫“轴心原典”? “轴心”一词,转借于“轴心时代”(。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的这个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轴心时代变成了我们今天全世界文明的母本。)。 所谓轴心,就是中心。不同的经典,可以组成分层的同心圆,它们之间有衍生、主次的关系。同心圆可以有很多组,居于圆心的那个最具重要性和基础性的原典,就是轴心原典。 轴心原典,意味着什么? 1)必须反复读,精读。 核心原典,不一定代表最早,而取决于其在“学”这个体系中的地位。 7、读书者,需知读人 读书到一定程度,必趋于读人。 读人有两种涵义: 8、高度自信和高度谦逊的结合 读原典,如翻山,翻了一山又一山……,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不断之自我否定。 翻多了山,乃知山外有山;否定多了自己,觉今是而昨非多了,人就谦逊了。 每读书中,有遐思,觉得有独到心得,顾盼自雄;而随之在另一本原典中看到同类说法而且说得更透彻明白,于是小小得意欣喜又不由小小汗颜……如此不断,人不仅谦逊,而且必然趋于高度谦逊。 另一个方面,读原典,若方法对。每决一小疑,则知有进;决一大疑,亦知有进……每有一见,可获原典大师认可印证……读一本书,收获丰盛,眼界随开。如每翻一山,则知脚益健,如此不断,其必然趋于高度自信,轻易不能摧折。 一开始或许有“迷信/盲从”之嫌(不好也要读出好来),但时日一长,并不会迷失自己,恰恰相反,眼光判断自然会出来,可以审视、批评……将生长出一个极为强健之自由精神和独立思想的我。 9、读书者何求?今日之我,求心境耳 读书所求,各有不同: 1)求满足好奇心:听说了某书,我就想知道那是什么?中国人第一次读《易经》,大率如此。闻名已久,不知所以,惟好奇之。 今日之我,读书基本上都在“求心境”,还有一部分“求用”。 或许再过3、5年,求用之书,可以尽去之,唯余求心境之书。或读而后欢喜;或不读,只看书在书架上摆着,就欢喜;或拿出一本,翻几页,感叹兴之而辄置……若能如此,则庶几乎。 以上文章来自风巨鱼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1606f861b0102yj3x.html?type=-1 ----------------------------------------------------------------------------------------------- 由丹江口市心理学会会员倡议建立《论语》学习小组成员正在招募中。小组成员怀揣着钻研精神专心致志地进入一本经典,带着探究精神交流分享,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按提示报名参加。 上一篇: “护蕾行动”进校园 教女生安全自护
下一篇: 《论语》学习小组 期待您的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