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与卫生防疫简说2021-08-10 20:19浏览数:1180次
![]() 传统文明礼仪与防疫简说 丹江口市心理学会(丹江口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录制 略议文明礼仪在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疫情防控期间,哪些礼仪你需要掌握? 知礼守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疫情防控期间,有些礼仪被大力提倡、有些社交方式在悄然改变,你都知道吗?又都做到了吗? 疫情期间交往礼仪 1、“咳嗽、打喷嚏礼仪” (传统方法手帕、侧身——擦汗,擦泪,遮羞必备。在我国,手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代) 现代方法: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肘衣服或纸巾,掩住口鼻。使用后的纸巾应丢到垃圾桶。咳嗽或打喷嚏后,应尽快用流水清洗双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如无清洁双手条件,不可用手直接触摸口、鼻、眼等。
2、日常交往 现代方法:见面应至少保持1米距离,戴口罩。(心理学概念:礼貌距离120-360cm 用于处理非个人事物的场合中,如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或在办公,办理事情时。) 一般情况下不建议握手、拥抱等身体接触行为,建议行拱手礼或抬手招呼。 传统方法: 作揖,汉族民间传统的一种礼节,拱(抱)手为礼,是古代宾主相见时常用的礼节。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它相比于外国人的握手有更卫生、优美、自主、有文化底蕴的特点。然而,近代随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中国人接受并使用握手礼,像作揖这样优美的见面行礼方式却渐渐地被中国人所摒弃甚至遗忘。
“揖”据考证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揖礼属于相见礼。
作揖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举手。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说:“古所谓揖,但举手而已。”清代的阎若璩,在《论语·述而》的注释中说:“古之揖,今之拱手。”如果我们吸取这种作揖的方法,去代替握手,再加上大家常见的点头或轻微的鞠躬,那么,对疫情防控大有裨益(作揖使得二人的距离不少于1米以上)
礼者,天地之序也。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绝不仅仅是不忘根。而是它可以使我们有效的避免伤害,确保中华民族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 丹江口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 丹江口市心理学会 2021年8月10日 上一篇: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专题学习会召开
下一篇: 先回应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