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读《孟子》学做人立世有感

2024-05-30 08:39 

5月26日下午,参加了由丹江口心理学会组织的“读《孟子》学做人立世”读书沙龙活动,感触颇多、受益匪浅。尤其孟子所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让我深受启发。随后又读了《华杉讲透孟子》一书,更是对孟子的“浩然之气”、仁政思想、规矩之道、义利之辨等深深陶醉。

求索就能得到,放弃便会失去,这种求索有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就在我自身。是啊,假如没有认识自我、探索自我的意愿,我就不可能和丹江口心理学会结缘,假如不能和丹江口心理学会结缘,我就不可能和“《孟子》学做人立世”读书沙龙活动结缘,假如不能和“《孟子》学做人立世”读书沙龙活动结缘,我就不可能和参加活动的国学老师、有识之士结缘,假如不能和参加活动的国学老师、有识之士结缘,那么我就不可能高效的学习、理解《孟子》。因此,无论是因缘也罢、偶然也罢,最为根本的是“心中起念”了,起了“正念”,并付诸以实际行动。假如未曾“起念”,亦或放弃“志同道合”之机缘,那么5月26日就一定享受不了一场关于《孟子》浩然正气之精神盛宴,不会解惑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我知言,我善养浩然之气”等经典言论。所求在自身,所得也是在自身,所求是因为自己身心需要,需要品味孟子的语言,需要感受孟子所处的风云时代,需要理解孟子的政治观点和政治行为,需要“修心”,修“不动心”。

求索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却决定于天命,这种求索无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是身外之物。人生在世,其本质就是一个不断得失的过程,光得不失不行,光失不得也不行,有得有失才是常态。可对于“得失”来说,首要的还是要“起念”,对于已经存在的客观根本,我们要尊重、顺应,对于恒古不变的客观规律,我们也尊重、顺应;对于瞬间万变的现象,我们要果断、决然,要有恻隐之心的仁义,也要有以小见大的睿智。否则,我们就是“逆天而行”,就是沽名钓誉之辈,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们都知道,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我们的心思、念想也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们尊重客观、尊重事实、尊重内心的想法,对于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不要过于执迷,而是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想想所求的东西真的是自身所需要的吗?如果是,那就审视下方式方法,如果不是,那就及时调整心态。对于将会失去的东西,我们同样要运用“心念”的审视,看需要真的失去,还是千万不能失去......

以读书沙龙活动为引子,在一口气读完《孟子》之后,内心久久难以平静。恍惚中,我似乎看到了两千余年前刚烈清高、嫉恶如仇、为振兴儒学敢与百家为敌,只愿做王者师、大丈夫,不愿做拘泥于俗务官僚的孟子,仿佛看到了为实施仁政、爱民思想,二十余年来不断奔波、最后无奈回到邹国讲学著书的孟子。也许在孟子心中,由于政治抱负无法得以实现无奈之际只好讲学著书。但在世人眼中,也许二十余载周游列国的因,成就了孟子晚年讲学著书的果。“虽千万人吾往矣”,也许孟子志存高远、胸怀远大的抱负一直未变,《孟子》是孟子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之前影响着战国时期的列国,之后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孟子》是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和文化性格形成源泉,更是中国历史和文化中不可替代的智慧之基。

奔走、呐喊、期许、失望、无奈之际仍志存高远,这就是被后世称为“亚圣”的孟子。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共同自觉学习《孟子》,学习孟子的思想、品格、骨气,学习国学的思想、精华,“学问之道,收放心而已矣”,让我们从学习《孟子》开始,做一个爱学习、会学习、有理想、懂实践、懂仁义、有底气的人,勇于做梦,敢于追梦,勤于圆梦。

中国水电五局    张渊)


联系我们

微信图片_20211110164156.png

服务预约